工程科学与技术

  • 液流电池的热管理研究进展

    桑藤藤;王二强;

    液流电池作为一种长时储能技术,具有安全性高、寿命长、容量和功率相互独立、易回收利用等优势,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在其充放电过程中若不对系统温度进行干预,则很容易突破正常运行的温度区间,严重影响电池效率并易发生故障。本文系统梳理了液流电池的产热及散热机理,同时,从加快散热以及抑制产热两个方面综述了目前的热管理方法。最后与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进行对比,希望为后续的科研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17 413-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8K]
  • 中空微球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研究进展

    程光彦;武虹秀;李曼;刘冉;安振国;张敬杰;

    作为一类重要的轻量化功能粉体,中空微球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获得了广泛关注。中空结构在处理和应用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存活率成为材料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开发出低密度、功能性和高稳定性相结合的中空微球至关重要。中空微球的粒径、球壳组成以及微观结构对其密度、结构强度和功能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相关设计与调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备受关注。本文从中空微球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合成方法入手,系统梳理了功能性中空微球的相关研究,重点综述了中空微球球壳结构单元的化学组成以及微观结构的多尺度设计与高效成型方面的最新进展,并且介绍了当前中空微球密度、强度和功能性协同调控方面的研究成果,展望了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17 429-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2K]

工程管理

  • 基于SNA的未来社区EPC项目设计阶段成本风险控制

    杨玉胜;刘玉婷;喻兰;

    为强化总承包商的成本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社区建设目标,本文基于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及案例分析,提取未来社区工程总承包(EPC)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风险因素,构建风险网络模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两个层面对风险网络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确定关键风险和关键路径,最后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并进行效果检测。结果表明:风险管控中应重点关注行业规范和设计原则变更、关键合同条款与合同技术条款不严格、新产品与技术的不合理应用等7项关键风险;应重点关注政府对未来社区项目的推广与扶持程度低→场景应用存在地区差异和适配性等3项关键路径;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后,网络中风险因素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聚集程度、关联性都显著降低,高效阻隔了风险在网络中的传导,从而为总承包商在未来社区EPC项目中实现成本风险可控化提供了策略参考。

    2025年04期 v.17 446-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8K]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速公路应急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杨文安;龙向阳;黎志梅;

    通过文本挖掘、德尔菲法与专家访谈等方式,识别并提炼出包含高速公路应急预备能力、高速公路应急响应能力、高速公路应急恢复能力三大类17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速公路应急能力影响因素,并构建基于序关系-熵权法-决策实验和评价试验(G1-EW-DEMATEL)法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通过G1-EW主客观赋权法计算得到因素组合权重,再根据因素之间的全局权重比值构建DEMATEL直接影响矩阵和综合影响矩阵,计算各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进而确定了防控信息公开、应急救援指挥与协调、车辆运营恢复、应急物资储备和绿色应急通道设置5个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成果可以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开展高速公路应急工作提供新思路,提升高速公路应急能力。

    2025年04期 v.17 461-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 地铁盾构法隧道施工事故特征与原因分析

    王鹏飞;朱建明;黄钧;刘小铭;

    盾构法是地铁隧道施工应用最广泛的工法,地铁盾构施工事故时有发生,为清晰了解地铁施工中常见的盾构施工事故的特征规律和基本原因,提升现场施工安全管理认识和效能,本文收集了1997—2022年的76起地铁盾构土建施工相关事故,先采用统计分析法对事故类别、事故等级等5个事故特征进行统计,再将事故类别与伤亡人数、施工阶段和事故发生时间段3个特征进行关联,最后以车辆伤害和坍塌两类主要事故为例进行了事故原因风险因素分析。分析发现,盾构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常见的事故类别有11类,约80%集中在车辆伤害、坍塌等4类事故,多重复发生于电瓶车水平运输、开仓作业等8种工序,事故发生原因可归类为作业人员、机械设备、制度监管和作业环境4个方面且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研究旨在提升人们对盾构施工事故的总体认识,宏观上把握盾构施工常见11类事故的发生频次占比、伤亡损失、发生时间分布等基本规律,并为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实践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17 475-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工程社会学

  • 工程项目征地拆迁活动中利益相关者合作模式探究

    梁兵;施国庆;叶涛涛;

    征地拆迁所引发的利益冲突,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极易出现的社会现象。伴随投资建设项目而来的,通常是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活动,若处理失当,则极易滋生社会风险,乃至激化社会矛盾。本文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及米切尔的划分方法,深入剖析了国有土地与集土地征收征用流程中的各利益相关方,全面审视了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理论系统梳理了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关系,探索出实现纳什均衡的路径:各利益主体需清晰界定自身角色,致力于实现互助共赢的局面;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共同构建高效协同的合作模式。

    2025年04期 v.17 490-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 工程社会学视域下工程实践“非完美性”的反思和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孙佳阳;梁军;蒋艳;

    从工程社会学视角看,工程与社会存在双向互动关系,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对工程实践产生影响,从而使工程实践呈现出一种“非完美性”状态;同时,工程实践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如何认识工程实践中的“非完美性”状态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非完美”现象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实工程案例研究,得出结论:工程实践“非完美性”的存在是必然的,但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这些“非完美性”。并提出了在实现决策者、管理者、专家学者、工人和公众等工程共同体成员的有效参与和良性互动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和完善工程决策、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和工程风险防控等环节,可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实践中的“非完美性”,推动工程实践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17 503-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邻避项目社会风险评估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研究——基于“JN”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案例分析

    刘会聪;施国庆;

    邻避项目的实施可能会对所在地的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利益平衡等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进而激发社会民众的反对和抵制情绪。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种不满可能会升级为项目周边利益相关者的群体性敌视、冲突乃至抗议行为,对所在地的社会稳定构成巨大挑战。邻避项目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为项目提供了一个全阶段、系统性的风险识别与化解框架,与邻避项目密切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参与是确保社会风险评估深度和效果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本文聚焦于“JN”垃圾焚烧发电这一典型的邻避项目,在社会风险评估实践中,详细考察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从构思、建设直至结束每一环节的诉求,以及为达成利益平衡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常态化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多方参与协商反馈机制构建、转变利益相关者“邻避”风险认知等参与路径,旨在为邻避项目的社会风险评估提供一个更加系统、有序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有助于确保邻避项目顺利落地并增进社会的长期福祉。

    2025年04期 v.17 516-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 下载本期数据